辽宁女排和天津女排这场球,看完之后,我的第一反应是:这辽宁队,输得,多少有点可惜啊。
你说这竞技体育,胜败乃兵家常事,可明明手握大好局面,眼瞅着就要3:0利索地拿下比赛,偏偏硬生生把自己逼进了第五局,最后还被逆转了,搁谁身上,不得捶胸顿足一番?
咱们先说说这比赛的表面现象。
辽宁队一度11:7领先,眼看胜利在望,结果呢?
一通操作下来,愣是把优势给送没了。
这换人发球失误,像是导火索,瞬间点燃了队伍里的“恐津症”。
这“恐津症”可不是我瞎编的,但凡看过这两队比赛的,都懂。
天津女排,就像个魔咒,总能让辽宁队在关键时刻掉链子。
再说说天津队,你说她们实力有多强?
其实也未必。
就拿那个刘美君来说,身高1米81,在网上被球迷吐槽“送分童子”。
可偏偏,人家教练陈方就是固执,死活不换人。
更让人费解的是,二传孟豆也轴,愣是把球往刘美君那儿喂,好像她真能变成李盈莹似的。
但你还真别说,这歪打正着,愣是让王媛媛给站了出来。
这王媛媛身高1米95,打背飞那是真叫一个得心应手。
问题来了,辽宁队怎么就突然崩了呢?
当我们习惯性地把原因归结于“轻敌”和“恐津症”的时候,是否忽略了更深层次的东西?
我觉得,赵勇教练的临场应变能力,可能还需要再提高提高。
王媛媛突然爆发,辽宁队明显有点懵,拦网也跟不上,进攻也打不出来,孙小轩像是突然不会打球了一样。
这教练的职责,不就是在这种时候,及时调整战术,稳住军心吗?
再说说那个战术挑战。
说实话,陈方这招,有点“耍赖”的意思。
明明挑战注定失败,但他就是要用这种方式,打乱辽宁队的节奏。
更离谱的是,网口争夺球,明明是辽宁队得分,裁判愣是改判了。
丁霞抱怨两句,还被黄牌警告“拖延比赛时间”。
这公平吗?
这裁判的判罚,也值得说道说道。
虽说裁判也是人,难免有失误,但这种关键时刻的判罚,直接影响比赛的走向,不得不让人怀疑其公正性。
这场比赛,不仅仅是两支队伍之间的较量,也是两种执教理念的碰撞。
陈方的固执,有时候也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,王媛媛的爆发,就证明了这一点。
但赵勇的临场应变不足,也暴露了队伍的短板。
当然,我们也不能忽视天津女排自身的实力。
王媛媛的副攻,刘立雯的自由人,陈博雅的接应,都是有实力的。
天津队缺的,可能只是一个像李盈莹那样的绝对核心。
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,这场比赛也反映了中国女排联赛的一些问题。
比如,教练的选人用人,裁判的公正性,以及队伍的心理素质等等。
这些问题,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,并加以改进。
说回到比赛本身,辽宁队输了,固然可惜,但这也给她们敲响了警钟。
竞技体育,没有常胜将军,只有不断进步,才能在未来的比赛中走得更远。
而天津队,这场胜利,也证明了她们的实力,只要继续努力,未来可期。
最后,我想说的是,竞技体育的魅力,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。
不到最后一刻,谁也不知道结果如何。
我们作为观众,应该理性看待比赛,尊重运动员的付出,为她们加油鼓劲。
就像这次津辽对决,即使辽宁队最终失利,她们也展现了顽强拼搏的精神,值得我们为她们点赞。
